《一年級美術《滾動樂園》聽課札記反思》這是一篇一年級上冊美術教案,在學生閉上眼睛用手摸不同形狀的物體——找出能滾動的物體——再拿出來看一看、說一說的過程中,完成對圓形物體的初步認識。
一、引導階段:
在講臺與學生課桌間用kit板設置一道斜坡,展示一些會滾的玩具。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。在展示一些滾不好的玩具時,請學生思考為什么它們滾不好?而示范的玩具為什么滾的好,可以讓學生上來拿著比較一下。
二、發展階段:
教師以清晰的演示,說明幾種有代表性的瓶、罐、紙筒等材料制成會滾動的玩具的具體方法與步驟。
鼓勵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材料,通過想象與構思,設計并制作出一個會滾的小玩具。采用畫、撕、剪、貼等造型手段將玩具裝飾美化。
在作業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大膽、自由的創造。
引導學生想方設法突破單純用繪畫裝飾的形式,將繪畫與紙工制作或其他方法結合起來運用。
三、游戲:
作業完成后到斜坡處滾滾試試,看誰做的又漂亮,滾的又快、又好。
說一說:
1、你感覺這些玩具中哪一個最有意思?為什么?
2、誰愿意為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玩具?介紹一下自己認為最成功的地方。
如果再做一次,你準備在哪些地方進行改進?
教師及時鼓勵有點滴進步的學生同時提出發展要求。
四、收拾與整理。
課后拓展:
讓學生回家后進一步提高“會滾的玩具”的設計創意。
札記:
學生尋找的會滾的材料中有的雖然是圓柱形的,但材質卻太軟,在經過學生的小手又畫、又做的過程后便揉搓的不像樣了,滾起來歪歪扭扭。所以在選材上應提醒學生盡量選用硬一些的材料,如果實在要用較軟的材料,也要在制作時輕一點,盡量不破壞材料原有的形狀。
教學反思與調整策略:
在學生閉上眼睛用手摸不同形狀的物體——找出能滾動的物體——再拿出來看一看、說一說的過程中,完成對圓形物體的初步認識。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師隨機而有效的引導中得到增強,學生的思維在不斷高漲的情緒中得到激活。之后,再將學生的認識過程引導到滾動的游戲中去,使學生的情緒進入高潮,盡情體驗玩耍的樂趣,進一步感知圓形物的特點,使學生對圓形物有了比較豐富的認識與心理體驗,再引導學生進行大膽聯想,使學生的表現欲望、專注態度、觀察能力以及創造精神都得到充分體驗,教師、學生、教材融為一體。在教師的引導下,學生主動參與、自主探究、合作完成作業,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精神。